九月一号开学那天回到高中去看老师,听着熟悉的上下课铃声,再看着周围学生经历的曾经的日常,感觉像是一个久远的回忆。这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才让我发现,本以为会记忆深刻的生活,其实早就进入了大脑内层,被藏在了那些不易企及的地方。
有时候会觉得人类的大脑实在是一个充满着缺陷的器官,容易遗忘,容易懈怠,容易被多巴胺劫持,进而做出一些超乎理智的举动。在看完《自制力》之后更是感觉如此,说是本性也好说是进化遗留的特性也好,比起计算机而言,人脑确实有不少逊色之处。
也曾想象过如果大脑能对过去发生的所有的事情都记得清清楚楚,那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或许会很痛苦,那过往的悲伤和辛酸并没有被大脑选择性遗忘,而变成了“历历在目”,但又或许有一定的好处,照着“记忆疗法”的理论,如果能清楚地知道现今所面对的问题是因为过去的历史积累,也许我们能更好的认识到自己。
(不过这不是今天的重点)
但将过往历史经验作为参考后,更加封闭自己的人也是存在的呢,就像《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以下简称《春物》)中的比企谷八幡一样。
《春物》是一部日本轻小说,2013年其同名改编动漫在日本上映,一时间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小说作者渡航老师,虽然是兼职作家的身份,但是在这一系列的小说里展现了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据悉其最终话第12卷即将在9月18日出版,希望渡航老师这次能遵守自己的诺言不要再拖稿了(幽怨的眼神)……小说的标签是恋爱喜剧和校园日常,讲的是一个性格扭曲,阴暗孤僻却嚣张还有高二病的男主比企谷八幡(ひきがや はちまん),被老师强行加入了侍奉部,一个负责完成他人心愿的社团,并自此结实了同样孤僻乖张的女生雪之下雪乃(ゆきのした ゆきの)和热情善良的由比滨结衣(ゆいがはま ゆい),在他人的影响下慢慢尝试着去改变自己的故事。
这部小说我觉得最大特点就是比企谷的花式吐槽,带有渡航老师的个人特色,尤以开头为代表:
青春是谎言 是罪恶(青春とは嘘であり、悪である。)
讴歌青春的家伙们
往往都会欺骗自己和周围的人
并且以肯定的态度对待一切环境
只要高举“青春”这两个字
无论如何稀松平常的解释还是社会观念他们都能曲解
对他们而言
谎言 秘密 罪恶 甚至失败
都不过是青春的调味剂罢了
假若失败是青春的象征
交友失败的人
却被遗忘在青春的正中间
不是很奇怪吗
然而 他们不会承认吧
一切都是对他们有利的说辞
结论就是
享受青春的现充们
全都给我爆炸吧(砕け散れ)
(参考异域字幕组)
哇,恶劣的性格。
然而我喜欢。仅仅因为足够真。
大老师(男主比企谷八幡,以下全称大老师)就像雪之下雪乃一样,习惯于省去言语间的客套和虚伪,直接且不拐弯地处事。明知说出来会叫人受伤,但却坚持着要说出实话。“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改变他人。”雪之下这样想着。
这样的人,追求的一定不是别的,而是真物。
大概追完《春物》的人都记得,在第二季第八集,也就是小说的第9卷第6话中,一夜失眠的大老师在面对着两位有着复杂感情的朋友(或许可以这么说吧)哭着自爆的片段(那一段我居然平生第一次明白了“丑帅”二字的真谛)
"我想要的,一定不是想要互相理解、想要变得融洽、想要一起交谈、想要待在身边这种东西。我并不想要被理解。我明白自己并不被理解,也并没有想去得到理解。我所追求的,是更加严苛而残酷的东西。我想要去理解。想理解。想明白。
想明白后安心下来。想要得到安宁。因为不明白的东西非常让人恐惧。
想要完全地理解——这是非常自以为是的、独断专行的、傲慢自负的愿望。
真是浅薄地令人厌恶。心怀这种愿望的自己实在是恶心得无以复加。
“但是,万一,万一彼此都这么想的话。
如果双方可以互相强加这种丑恶的自我满足的话,如果真的存在能够容许这种傲慢的关系的话--我知道这绝对是做不到的。我明白这种东西是绝对无法触及的。
“吃不到的葡萄,一定是酸的。
但是,像伪物一样的甜美果实我不需要。若是虚假的理解、包含欺瞒的关系,我也不需要。我想要的,就是那酸味的葡萄。
就算满是酸涩,就算苦似黄连,就算味同嚼蜡,就算苛毒无比,就算如同空中楼阁,就算只是镜花水月,就算仅仅是期待也不被允许。
就算如此,我……
我想要真物 。”(俺は、本物が欲しい)
在上高三前就对这部动漫有所耳闻(一半的原因是这个作品的名字又长又拗口),但真正看却是在高考结束之后,当时看到两个OVA都已经出来了,就天真的以为一口气能追到大结局,结果第二季看到不明所以也就罢了,两个OVA和主题根本就是毫无相关性ok? (扶额)这种套路不禁让我想起了看完之后同样五味交杂的《东之伊甸》,虽然说后者看完更加的黑人问号,而《春物》好歹还有原著没有完结聊以安慰…
当然这部剧/小说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的。正如我朋友前段时间对我说的那样,我关注的东西都略偏小众。不过呢,首先“小众”一词或许见仁见智,其次借用我idol的一句话就是“当今时代,小众才是主流。”
小众的侧面意思就是,这并不是招所有人喜爱的轻小说或者动漫,去豆瓣就可以很明显的发现这一点,很多打一星的人往往都是第一集看到不明所以,然后弃坑差评,更多人称之为矫情和中二,而逛知乎则更有意思,很多人会问比企谷八幡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是否有着这样一个孤僻但是却能看透人性的存在。
大老师翻着死鱼眼说,当然了。
说实话要理解比企谷,你就大概得有与他相似经历才有可能,这个从小性格孤僻而受人排挤,多次尝试与别人友好却被说讨厌进而加重了性格扭曲的死宅,在多年的察言观色中学会了洞悉他人内心的技能,还由于不想麻烦别人而惹上不必要的人际关系,掌握着“不行就自爆”的终极解决问题的方式。
话说回来落单这种事情还真是常见呢,在小学和初高中的时候。不,可以说人在什么时候都是一样的(雪之下如是说),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小团体,那么势必就会有落单的人,就会有被大家忽视的躲在角落里的人。
那些由于性格,由于爱好,由于特别,甚至由于不知道什么理由而被排挤的人,或许会被觉得有问题吧。为什么不参与到集体之中呢,为什么会被大家冷漠呢,为什么处不好人际关系呢,这样问到。可大老师却说:
“所谓孤零零指的不是周围的人口密度,而是指个人的精神层面了。就算别人离你再近,要是不能感觉和自己是同一种生物,那么干涸的心也得不到满足。”
“看谁的脸色,讨谁的欢心,保持联络,迎合话题,不得不做那么多才能维系的友情,那种东西根本就不是友情。如果那么繁琐的东西才能被称为青春的话,我根本不需要。靠这种无聊的交流而装做很快乐的行为根本就是自我满足。那根本就是欺瞒。是应该唾弃的邪恶”
所以很多打四五星的人经常有两种评论:“感同身受”与“真心崇拜大老师”。
不敢说我完全属于前者,但大概是有这类经历的缘故,第一次看这部作品的时候,觉得大老师为什么能把自己多年的感想说的那么透彻啊,并感慨于言语的魅力。但当我因为要写评论而二刷的时候,却觉察出了一丝中二的存在。
或许是过于沉溺于过往不断失败的经历,大老师能觉察的只有人性之恶而没有善。当然他是理解善的,正如他讨厌温柔的女孩的原因一样,知道自己会沉迷于这样的温柔而会产生误解与自以为是,那不如拒绝这样的“大家都一样”的温柔。
善与恶的具体定义是什么这个涉及到哲学和心理学的问题,先不做讨论,问题在于,将自己的一套自圆其说的世界观加之以所有人的身上,再因此深陷于自己营造的世界中,终究只能导致更遭的恶性循环。
如果说受情绪病折磨的人是由于在情绪的泥潭中无法自拔,那么受高二病(原作也是这样说的)折磨的比企谷便是由于在自我的世界里太过放飞自我。
虽然我尽可坐在这里说比企谷这样的人在社会上肯定混不好,在世上肯定要吃很多亏种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言论,但当面对“俺は本物が欲しい”这样狂妄的呼喊时,我是有一丝羡慕的。在我看来这就是没有虚伪和谎言的青春。
“其实正是因为关注着那些负面的东西,所以才更能够发现光明吧。”
所以“真物”(本物)到底是什么呢?“本物”一词翻译成英文可以解释为real things,一般的语境下可以理解为真实,真理。一刷的时候并没有很懂,在看完小说加之二刷的基础上,我觉得可以把它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理解。
所以B站上将这句话翻译为”真心“我觉得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措辞。
在大老师自爆前,他说“认为说了就会明白,这种说法是很傲慢的。是诉说者的自我满足,倾听者的自以为是。各种各样的因素混杂起来,就算是说了,双方也并不一定能够互相理解。”
这是日常中“相互理解“的悖论,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就是你和父母间的交流。言语是我能见到的产生冲突的最大根源之一。没有两个人能做到“名称空间”的完全一致,误解和怀疑是最常见的交流方式——于是是否存在着真正的理解,真正的完全的毫无阻隔的心意贯通?
因为受够了谎言与欺骗,受够了误解与猜疑,有这样想法和追求的大老师真心一点儿也不奇怪。可最悲哀的是,这样的情形是不存在的。
我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关于误会的问题,但最终只能承认问题的无解——或许改变自己是唯一的出路,当然这是大老师最看不起的方式。如果因为表达对虚伪的憎恶会带来不可承受的惩戒,而沦为虚伪的人,这是对自己原则最大的亵渎。或许他会这样说。
“就算思考也都是苦恼,那就挣扎着去烦恼吧——若非如此,一定是得不到真物的。”静老师这样说道。“看到即使受伤了,扭曲了……以及被玩弄了也还是尝试着的人,会有种美感。在他们身上有种货真价实的价值。……我并不讨厌这样的人。“
所以在12话最终版出来前,我还是希望比企谷三人,最终能够有个Happy End吧。毕竟真实的生活还是需要我们这类人来承受的呢。
常在看别的动漫看到有人耍大老师的语录,在我个人认为,大老师的语录其实我们这些人都能说的出类似的心灵鸡汤,只要你经历过痛苦的事,或者感觉自己很隔绝于世,孤独的人,都有感触,我之前就是这样,可是当你之后回望你之前说过的这些跟大老师一样看破世俗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些只不过是你当时的自作多情,自以为是,你或许还无法做到你和之前说的那些话一样成为那样的人,那些孤僻自认为别人不愿意和他相处的人像大老师这种的人才是最可悲的,所谓的名语录到头来也也只是能让人感概,并无多大用处,这就是我最这部动漫不存在什么好感的原因,以上仅是我个人观点
原谅我只看了六集就来写评论,但至少不是一集弃吧,虽说刚出来时两集弃就是了。要不是它出现在“冷门神作”榜上,我也不会再去碰这番,加上看了你们的评价都如此之高,所以也想看看所谓大老师的话会给我什么感触呢。结果是,很失望。相对于过高的期望值而言。
第一眼,我们看到的都是画风。大春物的画风算得上是优秀,难得地还原了轻小说的画风,第一集尤为如此,但看到后面就能发现崩坏之处,这是新番的通病。至于剧情么,我是完全没看到任何新颖之处,集合了各种ACG桥段,教科书式的设定层出不穷,伪娘、一抹多、中二青年、单身女教师齐聚一堂,第五集里的女仆play除了卖萌没有任何意义。剩下就是男主那意义不明的自言自语了,在我眼里他只是中二地阐述自己的价值观,就连那些观点也没有新颖之处,随便哪个处于中二期孤独少年都能说出来,所以说啊嘴上说不要周围却妹子成群的家伙最讨厌了(删除线)。我似乎明白这部番为何这么受追捧了,孤独论什么的的确能被广大宅男认同,但这改变不了它是男性向的事实(各种蹭胸黑丝play。。)
男主的性格不得不令人想起冰菓里奉行"节能主义“的折棒君,然而后者的性格比他明确多了,至少没有到处竖旗(没有竖旗哪有拔旗呢w)你看折棒君还不是好好活着,不会给他人的感情添麻烦,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到最后甚至是在享受青春了。(在这里吼一句,冰菓一生推~)
还有一个充满既视感的角色是黄毛妹子(记不住名字。。),和《青春之旅》的女主一样,为了在班里有存在感而不停地在迎合不喜欢的人,但双叶为了做回自己而断绝了与她们的关系,黄毛却还在努力迎合另一个黄毛(。。)说话。。看着就心塞= =
没有看完不好说太多,但看到一半已经基本确定了,不会再追下去。如果op不是nagi唱的,可能我看了一集就弃了吧= =。
#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
一位同学推荐的番.花了两天看完.一下子把我恋爱番开篇水平提得很高的.
春物.感觉和先前看的冰菓感觉十分相似.八幡和奉太郎也十分相似.孤立自己保护自己.而且都受迫参与一个组织从而改变自己.但春物事实上格局要比冰菓更大一些(毕竟冰菓还侧重在推理上面)更加的注重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和同学间存在的问题.
八幡.一个始终孤独的人.由于他的聪明.他能够比其他人更快更准确地发现人.事情.问题的本质.使得别人虚伪的从而能够接近他人的伪装对于他毫无作用.再由于其对于人际关系的不信任.认为所有的友谊皆有来源且受现实制约.于是他拒绝所有虚伪的友谊.并用毒舌来击退所有接近的人.
八幡是一个生活在黑色中的人.这样聪明的人选择了孤独.并且靠他的能力.能够一直保持下去.直到他进入了侍奉部.一个名字充满色情但实际上正经得不行的社团.而结识了雪乃.通过帮助他人来改变他人从而寻求与同学的融合.
雪乃.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个孤独的人.但不类似与八幡的自我选择的孤独.雪乃是由于自己在同龄人中过分完美.惹人嫉妒.导致被孤立.从而也选择以孤独来自我保护.在外人前完美的她却自知自己有个更加完美的姐姐.于是她也在避免模仿的情况下寻求超越.
这两个孤独而冷漠的人自然需要一个人以调节.团子出现了.以其察言观色及为人处事的能力作为两个高智商的人间的中和剂.
这三个人集合在一起.于是八幡“有问题”的青春恋爱就开始了.
春物.先以侍奉部与其他学生作为描写主体.以侍奉部完成各式各样的同学的委托来推进剧情.从而体现校园里各式各样的问题.
不同于其他主角的通过自己很强来解决问题.八幡通过自我牺牲来解决问题.将自己置于问题双方都讨厌的境地.来达到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方式解决.他认为自己不受关爱.不被关注.伤害自己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样的方式在寻找学院祭委员长的时候达到最盛.
八幡通过自己恶毒的话语嘲讽委员长使她不甘于就这样结束并败于雪乃而最终保证了学院祭闭幕式的完美开展.此时他靠着墙滑坐下.并说道
“看啊.很简单吧.谁都不会受伤的世界完成了.”
然而他却无视自己所受的伤害.也无视了关心自己的雪乃和团子受到的伤害.因为他还不明白.他已不再是原来孤独的一人.
于是在第二季中.春物则将叙事重心转移到侍奉部中的三人上来.其间纠结的情感让人实则为他们着急.
由于八幡拒绝虚伪而求“真物”让他对团子的明送秋波也视而不见.他将别人真心通过惯性理解成对他的报答或是对他的可怜.这样的自保系统.让他无法把握友情.也无发掌握爱情.同时他的自爆系统.也让关心着他的人暗自受伤.
好在他是在改变的.他已经足够坦诚到能够袒露心声.他也改变了他人.逐渐依赖于她的雪乃.勤奋学习家务的团子.
在观看时一直看着弹幕刷相比小说删减了不少.看来读小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了.
讲道理八幡绝对给二季的画师塞钱了.
写中学生涯回顾的时候,写什么大自然的生态圈,然后让别人全部炸裂。明明读书还不错,写个职业前景写家里蹲。这样的行为根本就是在一边哭着撒娇一边说,“同学们都不理我,我好孤独啊,老师快点来关心我吧。” 然后一边流泪一边奔跑的中二病患者。哪里是他自己口中的没有存在感的独处者啊。
真正孤独并习惯独处的人。绝对不会做类似出格的事情来引起老师关注的。对于不得不做而又不愿意做的事情,想要独处的人都是会敷衍到不会引起重视的程度。
但是这部动漫里确实有着一个孤独的人,就是那个夏令营里面那个被孤立的小女孩。如果仅仅是被孤立,其实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因为shit happens。但是当她拿出照相机,说到,这是她妈妈特地给她的,希望她能够跟小朋友们一起快乐的玩耍,并多拍几张照片的时候。我心塞了。
因为这个小女孩面对的不仅仅是来自同学排挤的压力,还有来自妈妈的期待的压力。明明在学校被同学们排挤。到了家,这个理应是休息的港湾,妈妈会问在学校开心不开心,有没有和同学们好好相处。让家里也充满了压力。这感觉就像只有自己一个人生活在真空的夹缝中。
而且妈妈希望她跟小朋友们好好相处的这种期待,完全没有任何恶意和私心,是充满善意的期待,希望她能和别的小朋友一样生活的健康快乐。如果她的生活不健康快乐,她的妈妈也会痛苦。正是因为明白这点,才不能跟妈妈说实话。只能一个人面对。 而来自妈妈善意的关心和期待使得情况比没有人关心的时候更糟糕。
可能是年纪大了神经就会脆弱吧,看大老师都能看的鼻子发酸。初中时自己就是班里的大老师,三年也就平平淡淡的过去了,该升重点高中升重点高中,该考一本考一本,现在在美国常青藤读phd,似乎并没对我的人生产生影响。然而看到大老师的故事,突然开始心疼起当年的自己。
现在的我似乎已经可以完美的伪装成善于交际的样子,几乎骗过了自己,人们偶尔会谈起我幼年的安静内向,惊叹我的变化。然而伪装究竟是伪装,交际对我来说仍然是能量消耗而不是休闲娱乐,而当年嫌麻烦的我并没有伪装的自觉。
竞争是生存本能,想赢的时候,或者提高自己,或者倾轧别人。精力是有限的,觉得提高自己更容易而专注于其中的人就变得容易成为倾轧的受害者。从这一点上来说,枪打出头鸟是不可控力。
然而如果仅仅是这样,我大概会变成雪乃吧,在老何还是班主任的时候确实是这样。那年我初一,班级前五名,一白遮百丑所以长得还可以。班上成绩第一名的男生追我,搞得人尽皆知,中伤的话也传进过我的耳朵:某男生刚入学的时候不高,现在好不容易长高了也帅了,怎么偏偏看上了她。成绩好的乖乖女被叛逆期的同学排挤也是很正常的,也看过几集我为歌狂,所以当班上的同学问我想不想剪掉长发改变形象,我自然知道他是在对我犯中二病了。老何碰到我和同桌在操场散步:夸同桌最近努力了成绩有上升,看到我对我狡黠一笑偷偷道:你成绩好应该谢谢你爸妈。那时候我确实和班里的一小伙同学闹的有些僵,然而总归不过小矛盾,而我时常自己呆着也确实是不愿意牵扯进是非里去。
后来班主任换成了老姜,果然姜是老的辣,老姜对于阶级斗争深有研究。班级因为叛逆而不听老师的话,如何才能整治呢?正如大老师所说,让班级团结起来就要树立统一的敌人,而班主任只要与同学们站在同一战线对付这个敌人,就自然被当成了战友。而我,幸运的被选中了。说起来也没什么奇怪,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很会开导自己,再苦再累也不会挂在脸上,总是一副毫不费力的样子,而别人对这种人的评价往往是不努力,而我就是其中之一。
老姜肯定想的是,拿我这样的人当靶子,最能激起大家努力的积极性。于是种种事情就发生了:老姜接手班级第一届运动会,老姜逼我报1500米,我跟老姜商量,1500我真没跑过,我报个800米吧,去年拿过名次的,毕竟班级运动会不是积分制么,就算所有项目都报,全拿不到名次也是白扯嘛,老姜不同意,硬给我报了1500米。也不知我是心理压力太大还是怎么着,第二天上吐下泻急性肠胃炎,在医院挂着水。老妈特意写了假条送到学校请假,老姜仍旧不买账,一个礼拜后归校,早自习先批我一顿:说我肯定是装病,不热爱集体,自私,大帽子扣的一个接一个。之后还要我补缴运动会班费(所谓运动会班会就是大家交点钱集体买点零食什么的),我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又没开运动会。第二天早自习的谈资又有了:没来开运动会是没尽到义务,班费应该多交而不是不交,怎么能这么自私。当年的我还真自责了蛮久,现在想想都是套路,当时我一个傻白甜怎么斗得过更年期综合征。我和老姜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
老姜是个优秀的相对标准者,同样的事发生在别人身上绝对是小事,在我这就是大事。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呢。例如班长迟到忘记值日我班被扣分就是人无完人下次注意,我被扣分就是扫除不认真自私不要上课了出去先完成扫除任务。想想我也是很作死,有次语文小考,我误以为要考文学常识填空题,多抄了一部分题目,临交卷想逗下收卷子的同学,就开玩笑的把自己的名字填到了古诗词作者一栏里。这不痛不痒的玩笑,老姜揪着我在全班面前批评了一节课。还有一次我很少见的月考发挥失常,语文比平时少考了20分,隔壁班的一个同学那次也是差不多的情况,老姜把我死批了一顿之后,把那个同学带到我们班补课,我当时脸上就挂着和大老师一样的笑容。
不过老姜也不容易,为了树立我这么个典型也是常常被打脸的,拿那次来说,我当时是真的生气了,三天没和任何人说话,三天后全区摸底考试考了区第一名,语文单科也是第一名,可以算我初中史上最好成绩了吧。家长会时,老姜一脸假笑的对我妈说:哎呀,其实我知道她有这个实力所以才不给她补课的,我怕影响她心情。。。还有一次,当着全班面大放厥词:我不能让你们这些考不上市重点高中的考上,但是我还是能让那些考得上的人考不上的。没指名道姓,但是傻子也知道你说的是谁吧?结局是被班里另外一同学告到市教委,被要求公开道歉。哦,还有入团投票的时候,老姜自然忘不了帮我拉票啊:具体我不说名字,但是你们不要因为某人成绩好就觉得应该投她的票,入团是要看对班级贡献的,自私的不热爱班级的人不应该投她的票。结果我确实没入党,我自己倒也不以为意,然而初三的时候,校长找到老姜:你看你们班这么优秀的同学为什么没入团啊?要不然我给你班一个特批名额吧,这样影响不大好,别的班没有每次都考前三名的入不了党的,看着好像你针对她一样。
遇到这样神一样的班主任,老妈当然是希望能想点办法帮帮我的,毕竟是亲妈,老妈问:要不咱也给老师送送礼吧,让她对咱好点。哦,原来原因在这里么?当年我确实是没有想到过这层的,然而当时已经初三了,我的成绩就算闭着眼睛也能考上重点高中,最多老姜你受受累,没事骂骂我,我听着就得了。我:老妈,不用了,给她送了不是让她真得逞了么,校长都认识我,她也不敢真把我怎么样。
由于叛逆,男生大概还不会受老姜的影响,但是女生有很多还是对老姜言听计从的。说起来我再也不愿意和任何女生把关系扯的太近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吧,甚至同桌我都不愿意搭腔,然而有一次,我却确实使用了自爆帮了我同桌。那时候学校年末联欢,同桌想跟另个女生出个歌唱节目,那个女生本来愿意的,节目报上去了,却推三阻四。同桌纠结的要死,就问周围的人,要不然谁替那个女生吧。当时我脑内活动:傲娇个屁,不让你唱了你肯定又抢着唱。于是故意大声跟同桌说(当然是说给那女生听的),她不上的话我上。十五分钟后:谁说我不上的,让她去肯定还不如我呢,那还是我去吧。
人类有趣的很,他们用不到你的时候你是虫子,用到你的时候你就又是人了。当时我周围的一圈同学都抄我的作业,这并没什么,nothing to lose. 但是你假惺惺的求我给你讲题我就受不了了。如果关系好也好说,平日我上体育课一个人呆着的时候你在哪里?我被老师骂的时候你说过一句话?不想和任何人扯上关系,因为不想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因为你是全民公敌的时候怎么做都不会有回报的,干嘛来招惹我?我既然已经背了自私、不热爱集体的锅了,总算也让我把这些稍微贯彻下吧。给平日鄙视我敌视我的人辅导功课,我还没那么白莲花。我自己可以过得很好,我不需要任何人。这就是大老师的自暴自弃吧,说自己理解大老师的,请重新理解。
我受到的“教育”让我越来越接近大老师,而我周围的同学受到的“教育”仿佛也让他们越来越把我当成大老师。我们班最得宠的应该是班长了吧,家里面是政府公务员还是做买卖的来着,总之自小耳濡目染,自然让班主任和各老师人见人爱,关键一点不能忘,女生一定要会哭。班长这次考试没考好,没事,你看她都哭了,下次一定会进步的。班长值日扣分了,没事,你看她都哭了,肯定不是故意的。我是个小学疯玩出来的,到了初中才开始扎下心来学习,开始自然是偏科的:数理化对我来说是直觉,语文英语却要死记硬背,头疼啊。这个设定非常不符合一个女生,但是确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设定。班长的则是个非常传统的妹子,语文英语很好,数学物理成绩只能算麻麻。初一的时候,从来考不过班长,初二的时候大概成绩差不多,初三的时候稳坐班级前三(我们班的设定是前三的三个人随机排序,差距大概五分以内,第四名总换,但是换成谁也都比前三名少二十几分),班长再也没考过我。加上我这种“自私不热爱集体”的设定,很自然给她一种小人得志的感觉吧。尤其是慢慢的就连我的语文和英语成绩都开始赶超她——毕竟这是个崇尚逻辑的世界,英语开始大规模的讲语法之后,语文作文议论文占优更看重逻辑和思想之后,这一切对我来说就又开始make sense了。我之前并不觉得人可以可怕到那种地步,可是经历了一件事之后我知道其实在班主任的教育下,班长这类“好学生”其实是并不把我当成一个人来看待的:有一次放学后,我去饮水机接了一瓶水来喝,当时看到里面有只一厘米长的飞蛾,把我恶心的够呛,赶紧把水倒了。你绝对猜不出班长当时对我说什么:你怎么可以因为一只飞蛾就把整一瓶水倒掉啊?这不是浪费班级财物么?剩下的还可以喝啊!我当时真的愣住了,甚至都忘了回击她“你喝一口我看看”。多年之后想起那一幕,在那之前很久,在班长和她的小团体中,我就已经被妖魔化成不是和他们同一个物种了吧,所以才能理直气壮的说出这种话。
当年的我,什么都不懂,有时候被老师批真的会反省自己,说起来现在也是一样,不被欺负到毫无余地,只要还觉得自己有分毫不对,就会吞下苦水,而不愿争辩。然而这个世界仿佛也总是声高的人会胜吧,就像你和别人激烈辩论事实真相,他突然爆出:草你妈,你神经病,谁要跟你讲这个,或者她突然眼含泪水:我们还是不是朋友,你怎么能这样说。你就知道,你再说什么都是错的,因为两个人所站的台阶已经不同,他可以靠骂你来赢这场辩论,她可以靠哭、道德捆绑你来赢这场辩论,而你做不到,你没法把自己的底线降到那里去,你就赢不了。
说起来不得不谢谢老爸老妈当年陪着我一起骂班主任的日子。我老爸老妈是知识分子,说是书香门第也好,说是又臭又硬也罢,家里从来讲一个理字,礼固然重要,长辈要尊敬,但长辈不是说什么都对,我真觉得不对的时候可以提观点,可以讨论,我真的对了,爸妈会支持。可以说在整个社会还弥漫着封建社会的腐臭时,我家已经有民主的萌芽。稚嫩的心是脆弱的,没有坚强的后盾,我或许会扛不过那样的压力变的随波逐流吧。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小时候被老师排挤,家长总是站在老师那一边,老师说什么都对。这样的情况下,世界观是肯定会扭曲的。所以在她的世界观里,会撒娇的妹子有糖吃,只要肯承认错误别人必须要原谅她,只要求别人办事,别人不答应就是不对的。因为自己是女生,一切变成了理所当然,对待自己和别人永远是双重标准。因为这是当年妈妈教给她的啊,因为是老师就可以说什么都对,怎样都可以歪曲着说成有理,学会了这种歪曲事实的方法,自然也就会应用到自己身上。然而长大以后的世界并不是这样的,你和大多数人的关系要讲道理,没有人欠你的,和人交往的第一前提是,你把别人当成一样的人。
有趣的是,我周围跟我一起读phd的中国人,谈起当年大都是一副混不吝的样子,基本也都有这么一段黑历史,而情节也都大同小异,跟班主任屈服的没听过,而用成绩单甩班主任一脸基本是必要情节。虽然鲜有我这么极端的,然而可见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教育者对优秀学生的敌视其实并不是个例,而能够得到班主任宠爱,或者屈服于班主任淫威的估计也不需要出国了,在国内也能风生水起。
仔细想想,在互相倾轧的本能下,想通过提升自己而赢得竞争的本来就是弱势群体。就像一个公司里面,优秀的员工就算再谦虚谨慎,难免被别人嫉妒,被别人孤立,他们开始成为出头鸟的那一刻就会开始感受到压力,于是不要那么优秀了吧,退缩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时候在公司里能给他们支持的只剩下领导者,他们树立这种人为优秀典型,支持他们继续努力,其他人虽然嫉妒却心底明白了集体的价值观是工作水平,也会跟随这一价值观。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师偏袒成绩好的学生是责任使然。然而偏偏有些领导,他们会加入打击出头鸟的队伍,他们喜欢的是听话、会说漂亮话的部下,这时公司的价值观变成了人际关系第一,干得好不如马屁拍的好。优秀的员工被逼走之后,次优秀的员工就会遭到倾轧,直至所有人变成一样混日子的存在。
来美国后待过两个实验室,我不得不心服口服的一点是,两个实验室的老板都是工作能力至上者。实验室里科研能力最强,做事最有效率的人是可以有个性的,他们可以偶尔耍宝,可以和老板学术辩论,当然特权之下能者多劳也是必须的。次之的能力一般的人,矜矜业业也可以赢得大家的尊重。而那些拉关系的“高情商”被所有实验室成员鄙视。其实这样确实很不友好,但是吃着干饭不干活,实验室的拖油瓶,他们在实验室待得再舒服又有什么卵用?还不如让他们知难而退,免去被fire的尴尬。
或许区别就在于,中国人不敢于承认人和人的智商是有差别的吧。我们从小被教育勤能补拙,然而如果聪明的人也一样努力呢?如果你看十个小时都看不懂的东西,别人拿来两分钟就明白了呢?智商的差距是事实,在身边见过无数天才的我早就知道就是有些人是比我聪明很多的。如果不能接受这一点的话,正视自己都做不到,如何努力走下去,如何进入社会。人是没法和别人相比的,因为原本起点就不一样。就像人家的爸妈是亿万富翁,你赚一辈子也赶不上;人家生下来智商180,你也得接受你学一辈子可能也赶不上的事实。你要知道自己是吃几两饭的才好,努力的话,就和自己比吧,我比自己进步了就好。然而为了灌输努力可以战胜一切的概念,我们的教育者所能做的只有把那些起点稍高的人妖魔化:看到了么,他们并不是因为聪明才成绩好,他们耍了不可告人的手段,我会替你们惩罚他们的,你们只要努力一定比他们过得好。这样一个嫉贤妒能的社会如何留住贤能是一个真问题。
如今的我呢,与同事朋友保持着不远不近的关系,面具戴着的时候还真是乐观开朗的。然而看到大老师为别人自爆,弹幕刷高情商的时候,只想心疼的说一句,如果有情商又怎会落到如此境地。从小孤独缺爱的孩子长大后之所以对人性看得那么透,其实是用智商在弥补情商而已。人际关系中那些当局者迷,那些纠结复杂,在大老师的脑子里呈现出的是简单的公式和逻辑,所以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永远是高效而不讲情面的。偏偏以谁都不会受伤的理想世界为目标,于是受伤的就只有自己了。
男主的言论乍一听非常有道理。一分钟后:诶,他说了什么来着?
嗯嗯
第一话真是太无聊了也怪不得别人ˊ_>ˋ
自恋、蠢、无趣~快进完1话弃
大老师的思维方式碉堡!!!!
为了维持日常的生活,84%们都在努力过着精彩的人生,在炫耀,在争夺,在互相吹捧,在暗中陷害,在为了自己的愉悦而推卸责任,在为了表面的和平而和稀泥。不过幸好还有那0.13%们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这84%“过着精彩的人生”,因为他们知道反正最后100%都是会死的。
开篇有欺骗性,但看下来就能确定它落于边缘人的视线始终清醒而柔情,主角们各有自洽/稳定且相对健全的自我体系,"改变自身"并不被需要,只是真正的坦诚让封冻的环节开始运转了而已.这令人怜惜.解析人际生态,分寸拿捏得刚好,可以无压力地扬弃其中论调.单元形式轻捷,贯通线稳重.苦乐相济.技术面可接受地中庸
很无聊。
心目中四月最强新番,男主某些论点颇有意思。
男主人生观碉堡!务必撑过前几集,好番好番!!!这种不卖肉不卖萌不妹控不后宫超real的青春物语,果然是现充无法理解的世界
比想象中好太多 设定太赞。最让人觉得真实的是 不管是八幡还是谁 即使是有了想要帮助与依靠的人 他们对于整个世界的看法 固执 还是坚定地保留下来。我们的青春本来就是个错误。
看到豆瓣这么多一话弃的评论心都快碎了!当初馒头卡你们也都是一话弃的!后来呢!请多看看现在仍在追的人的评价,或者看看点击量,或者看看小说党的评价。本季最强学院恋爱物语,没有之一,强烈推荐。PS:仔细看了看短评,打3星以下的都是写着一集弃的,多看几集的几乎都是4-5星。
因各种原因被孤立六年,雪乃由比滨大老师三人的经历我各共有一部分,因此三人的想法我多多少少都能理解一些。不过这些都已经是过去式了,这几年我也努力改变适应社会,现在扮演的角色大概类似于叶山隼人。不过这期间我也明白了,演技终究是演技,演的再好,也改变不了内心被孤立的事实。
人性恶论赛高 你的青春物语的问题就在于你是个死基佬╮(╯▽╰)╭ 前半还好 高中生残酷也就是是这个样 后翻身基本都是幻觉
越来越不喜欢这个高二病吐槽役男主,明明过得如此幸福,却每集都一副被欠钱的表情,所谓的人生语录跟心灵鸡汤差不多水平,看多真的会腻
比企谷,冷漠,理智,精准的逻辑方式,推崇人性负面论,死鱼眼,没有热情,享受孤独。也许交友失败的人会被遗忘在青春的正中间,又或许这是一部被孤独训练有素的腹黑男被另一种不同却彷佛同类所拯救的故事,是相似的心跳。我喜欢比企谷的那些人性剖析,也许,我的青春物语也有问题。是呢?不是呢?
一周目时还不觉得什么,但二周目刷完,才发觉春物的确在思想性上独树一帜,深刻许多。这点就高过其他青春恋爱番,鹤立鸡群。
少年老成,寡言少语只因看破红尘,滔滔不绝尽显大彻大悟。歪理亦能说成正的,死的也给拧成活的,大老师不出家传教真是屈才了。
大春物的毒性在于,设计了一个完美的各方面都比你优秀的你,表现出跟你一样的境遇,让你认为那就是自己,又安排他被很多人所爱。但是慎之慎之,你并不是大老师。你比大老师差多了。你没有他帅气,你没有他温柔,所以也没有那么多可爱的人爱着你。
黑色性格黑色调行事的八幡真叫人心疼啊,就像看穿一切的老师说的一样“誰かを助けることは、君自身が傷ついていい理由にはならないよ ……たとえ、君が痛みに慣れているのだとしてもだ。君が傷つくのを見て、痛ましく思う人間もいることにそろそろ気づくべきだ、君は” 好好珍惜当下珍惜自己珍惜同伴吧